为什么来新加坡买定期寿险
定期寿险(Term Insurance)是典型的保障型保险。定期险是在约定的保险期内,投保人如出现符合保单约定的身故或者重疾或者残疾的情形,则保险公司向保单受益人支付身故保额(Death Benefit)或者其他保额。保单没有任何现金价值,中途退保没有现金返还。投保期内未出险,定期险保单到期后保单终止,保费不退。定期险是一种消费型保险,完全是保障功能,没有任何投资的成分,特点是价格便宜,专款专用,较少的保费买到较高的保额,杠杆比较高,非常适合家庭的顶梁柱,保障人生的关键时期,将无处不在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。(现在也有limited pay term insurance,即保费期限短于保障期限,如保费只支付5年,但保障可到30年,也是定期寿险,这里不做展开介绍了)。
定期险鲜明地体现了保险的“互助”功能。保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和分担,也就是通过投保人互助对风险予以补偿,风险本身并未灭失。例如,定期险本身并没有改变投保人的出险概率,而是对投保人出险予以风险补偿。这种风险补偿来自互助资金池,即其他投保人的保费。金融产品是不是姓“保”,关键看是否具有互助功能。
相对于定期寿险还有终身寿险,什么是终身寿险?
终身险(Whole Life Insurance)一般是参红型(participating)保险,不仅有保障功能,还有现金价值(红利跟保险公司每年的效益有关谓之参红型)。投保人终身投保,按约定缴纳保费直至死亡或者99/100岁到期,或者缴纳有限年限的保费如支付1年或者5年或者20年、25年(等等,年限可以选择)的保费,保障到终身(这种叫limitedpay whole life,在新加坡的终身寿险里这是主流),被保险人出险时,保险公司按照保单的保额赔付一笔钱;投保人也可以中途退保,可以获得一些保单的现金价值,参照现金价值表(surrender value)。特点是保障终身,保费也在积累价值,保单价值和保额也会随时间增值;价格较定期寿险贵很多(同等条件下,同样的保费买到的保额低很多)
一 新加坡眼转述时的数字有错误
大陆和香港的同类保险的价格是不一样的,作者按照自己的案例给出了数字,香港据信是最便宜的定期寿险是1400新币每年,高出新加坡63%;大陆的各不同保险公司的价格高出新加坡的百分比范围是45%~646%。并不是所有的内地保险都是新加坡的6倍,香港的保险价格更加不是6倍于新加坡的定期寿险的价格(同等条件下比较)。
请仔细看下表。(表格图片来自财新网, )
另外,8.6万和64万是指20年的总保费,换算成人民币的,不是一年的保费。
二 定期寿险是否应该买到100岁?
我认为没有必要,定期寿险主要是保障家庭的顶梁柱(主要收入来源创造者,养家糊口的那位或那两位),在孩子成人独立之前,这段时间最关键,万一顶梁柱有事发生,家人生活质量不会大幅下降,孩子能完成学业。通常是买到65岁退休。进入老年以后,孩子已经独立,保障功能不是特别重要,只要自己有医疗保险和退休储蓄保险,不给孩子添麻烦就可以了,如果有重大疾病保险或者long term care 保险就更好了,视个人预算而定。对于退休人士,重大疾病险也是在被保险人出现约定的重大疾病时可以获赔一笔钱,如果不是工作人士,其实也不是非常必要的。因为定期寿险的价格跟年龄和期限有关,期限越长,价格越贵,如果买到100岁,价格就比较贵,就不是很划算了。高净值人士的传承型保险则又不同,不在这里赘述了。
对于养家的工作人士来说,除了医疗保险外,一般应该买一个大额的定期寿险,和中小额的终身寿险(均可含重大疾病保障),再考虑一个退休储蓄年金保险;对于小孩子,除了医疗保险以外,可以有一个终身寿险,小孩子不适合买定期寿险。新加坡是低税收,低福利国家,人们都要做好这些保险规划。
三. 定期寿险的大额保单需要收入支持吗?多少年薪才可以买到100万新币的保额?
我的答案是需要收入支持,但并不是每次都要收入证明的,在保单申请表中声明收入来源和年薪数字即可。
多少钱的年收入才可以买到100万新币的保障?这个跟年龄有关,并不是有人说得需要年入30~50万新币才允许买(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),很多普通收入者都可以买到。买多少保额应该从需求分析工具中得到,算出shortfall。
根据某保险公司的核保指导原则(underwritingguideline), 如下图
注:Life指身故,TPD指永久残疾,CI即criticalillness指晚期重大疾病,ECI (EarlyCI)指早期中期重大疾病.
也就是说40岁以下的人,可以买到自己年收入的30倍的保额,那么100万除以30等于3.33万,也就是说月薪2778新币(按照12月薪水算,还不算奖金等)就可以买100万新币的保额,换算成人民币则是16.65万人民币的年薪,就可以买到500万人民币的保额,不管你买多少年期限。当然,具体应该买多少,有没有必要买那么多,除了收入以外,要根据家庭的开销,所赡养的人数等等计算得来。总的来说是,责任越重大,收入越高,保额应该越大。每家保险公司的算法可能有出入,不过大同小异。